這部作品是雙線結構,不過印象中好像沒有看過雙線都是第一人稱視角的作品?也因為這樣的寫法讓故事呈現很巧妙的氛圍。

  艾瑪與珍,這兩名先後被佛格特街一號吸引而前去「申請」租賃的女人用前與後的角度互相貼著腳印般地前進;她們都有難以承受的過去,而對這棟奇妙的屋子也都格外被吸引,到底甚麼條件讓她們「申請成功入住」?

  房東,也就是建築師本身描述起來是個吸引力滿分的男人,然後艾瑪與珍都是樣貌少見的美女……接著,建築師也就是愛德華本身有相當程度的完美主義,不過奇妙的地方在於:艾瑪與珍兩人的樣子與心理條件很雷同?而愛德華亡故的妻子也是如此,所以,人終究會走在自己的喜好的經驗上?我想這是作者在故事中就提及的一個心理狀況,那既然如此,「之前的女孩」艾瑪為何會陳屍在佛格特街一號呢?

  《之前的女孩》有相當吸引人的開頭,這當然跟作者白描、直觀的寫法有很不錯的帶入感有關。另外就是高科技、簡約卻又有一堆入住條件跟類似心理測驗的試題的屋子有關:完全感應性質的自動,隨著主人的行為而因應的科技有種「現在」想像中的理想家居樣貌,想像起來蠻有種寧靜藝術感。

  女性特有的心理轉變與承受我想是這部作品的主軸,同時也讓艾瑪的死因有更濃的謎團:遭遇到愛德華的什麼樣子而導致之後的變化?而珍本身所感受到的又讓自己產生什麼想法?女性心理的接受與反對是如何跳躍在感性與理性之間?故事中的心理諮商師像是轉轍軸一樣地調整個微妙的感受上的思考,當然,不同男人帶給她們心理上轉變的契機又是些什麼?我覺得作者相當細膩地寫了出來。

  謎團的推敲也是走心理路線:死亡是如何造成?又是誰?愛德華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謎?

  透過作者的描述,感覺上對於「服貼人性」設計的建築有點疑慮,所有東西都透過訊號、分析、電能來運作,如果被控制或額外的影響可能就會有大問題。另外住居上的困境在英國也是蠻棘手的狀況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